保镖?演员?运动员退役的选择困难症怎么解

2025-10-31 20:31:48

拳手作为格斗赛事的根本,有职业、业余之分,在许多国家,职业拳手已经被认同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职业,民间对此项目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但在中国,这个职业才刚刚开始形成。

中国拳手目前基本能养活自己,但毕竟行业新陈代谢极快,大部分拳手没时间考虑退役后的事。但一个职业要成熟,必定有一个完整循环——从入职到退休,都有相应的工作、资金,保障其生活。

那么中国的拳手如果面临退役,目前都有怎样的选择呢?

图|刚刚退役的库托

前段时间日本选手木村翔的新闻刷屏了社交网络,这位战胜邹市明的新一代拳王,并没有如赛前所期望的那样,获得冠军之后可以不用送酒专心训练,而是依然在干着送酒的工作,挣着微薄的工钱维持自己的拳击训练。

很多人看后除了感慨,也抱以几分失落,似乎拳击这个格斗行业里最赚钱的项目,也没有在收入上达到大家的预期,即使获得WBO世界拳王金腰带,依然不会对生活现状有多大改变。这似乎和印象中的梅威瑟、泰森、帕奎奥等赚钱机器比起来,落差太大。

其实这才是这个行业的真实现状。

你看到真正赚大钱的,只是金字塔顶端很小的一部分人。剩下的绝大多数,仅仅是平平凡凡的奋斗着,或者维持着基本生活,格斗带给他们的,只是一份略为特殊的工作而已。

如果你未曾走上过金字塔的顶端,那么你连退不退役,都不会有多少人关注,更别说退役后何去何从了。

拳王们都有退役的忧虑

在立志要做拳手这个职业的时候,你就应该考虑清楚自己要走的是一条什么路,也要了解这个行业最后可以衍生出多少相关工作来。

但也不用太担心,因为少数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大多数人付出的基础上,如果真的是一退役就毫无着落,那么也不会有人选择这个职业,大可以从事其他工作,毕竟就算是家境贫寒的人,也仍然有很多工作可以选择。

搏击可以快速改变你的阶层,但前提是你自己能清醒应对各种环境和变化,增加自己的能力,在你退役到来之前,才能平稳着陆。

我们先看看国外的例子。

“我知道播求现在很火,但是我当年出名的时候,整个泰国95%的人都知道我,我到过那个巅峰,成名后出过专辑、拍过电影,还和刘德华拍过《阿虎》,最后我还有两家俱乐部。能有今天在行业里的一个位子并不容易,你上去很容易,但上去后如何落地,落地的时候怎么样摔得不痛,才是最难的。如何退役是个很难处理好的事情。”一代泰拳宗师“穿心腿”沙玛Samart Payakaroon曾经在录制《炫极战》节目的时候和我说过这段话。

“你说我现在如果才30岁的话,该多好?”在一次送播求去机场的时候,他在车里对我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
“我也想像国王那样生活啊,什么都不用操心就有吃有喝。”“你已经是国王了啊,世界自由搏击之王。”“哈哈,得不断挨打,而且得满世界继续找工作的国王。”这是去年《炫极战》拍摄间隙,我们陪同彼得·阿兹参观故宫的时候,一段有趣的聊天。

图|彼得·阿兹

三段谈话,看得出沙玛、播求、彼得·阿兹三位格斗界大神对退役的不同态度。

沙玛是过来人,如今的他,在曼谷和苏梅岛有自己的俱乐部,美国也有参与的分部,在泰国泰拳行业里地位超然,在多个协会里都有任职,而且经常出现在泰国电视剧里,收入稳定、家庭幸福,可以说完全达到了泰国中产偏上的生活,当红的时候,他的比赛是收视率的保证,转行出唱片也大卖过,拍戏也能和大腕演对手戏,但对于现状,他感叹非常不容易。

而播求,泰拳界的地位并不如沙玛宗师那样高,但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,目前依然处在职业生涯中,对于退役后的生活,有意无意地也提及,俱乐部已经开了三家,电影也演了几部,但是他也并不知道未来褪去这些辉煌以后,自己能不能平复下来,好好生活。

至于彼得·阿兹,当之无愧的站立格斗先驱,如今快到半百的年龄依然还奋战在擂台上,虽然我们知道他真的热爱这个项目,但身体依然很诚实的告诉大家,高强度的职业比赛已经不再属于这位曾经的王者。虽然有自己的俱乐部,但阿兹依然忙碌飞往世界各地,参加一个又一个活动,为了家庭和事业忙碌着,似乎和他当年所创造的成就不成正比,但这就是格斗行业的真实现状,在全球都是小众,所以只有全球跑,好在阿兹依然乐此不彼。

图|“穿心腿”沙玛

除了这三人之外,大家熟知的著名格斗选手,退役后的人生是千百种面貌,甚至退役后又时不时回来玩一下的也很多。

安迪苏瓦依然还在打比赛,克劳斯也还在打比赛,雷米·邦加斯基带徒弟打比赛;

像战警米尔科那样能进入国家政治层面的只能是特例,和帕奎奥一样,是特殊的国情决定的,不在常规的讨论范围内;

更多的选手成为了像菲多、魔裟斗、沙玛这样的,拍过戏,开俱乐部,当过艺人、解说,参与赛事制作,最后仍然在搏击行业内谋生,只不过处于一个高端的位置而已。

而拳击界这边,泰森依然忙着还债,到处接广告做活动;霍利菲尔德依然还想打比赛,霍亚风生水起的做着自己的经纪公司,但更多的冠军似乎已经被大家遗忘或者不知道他们去做什么了,比如霍普金斯、扎伯·朱达、纳西姆·哈迈德………

图|帕奎奥

我曾经在几年前的旧文中详细分析过泰国拳手退役后的几种选择,其中当教练、开俱乐部最多,拍戏、当模特、当保镖的昙花一现,流落江湖也有,更多的是开的士和彻底转行了。

由于泰国国情的特殊性,只能作为部分参考。但和整个项目发展得最成熟的美国、日本相比,泰国还有一定差距,但好歹行业循环也算完整。

所以,大部分拳手如果真的愿意,是能在拳赛上吃一辈子的,无非就是苦点和过得好点两个差别而已。

而日本和欧美,在赛事整个环节上可参与的地方要多一些,一个好的俱乐部运作几十年也不是什么问题。

如今到了我们中国,第一批“职业”拳手已经有退役的了,退役后的情况有哪些选择呢?

退役后并非没有选择

很早的一批选手,当年最好的选择是能进入体制内,乃至军警系统,有成功的,也有混得惨淡的。因为大家都知道,体制内名额有限,斗争角力复杂,待遇虽然稳定,但十分微薄。

散打项目式微后,很多省甚至取消了散打专业队,各个体育院校的相关教师名额,更是为了那些当年获得全国冠军并且关系背景够硬的选手准备的。

当年有了成绩转考警察、服兵役的,著名的有柯荣亮和苑玉宝。

但真正进入体制内后还能像当年一样继续意气风发的,基本踪迹难寻,更多是为一个升迁乃至千把块的补贴而绞尽脑汁。

但他们好歹算是有了个正式的身份和工作,大量没有获得关注的选手,在行业都还没有形成的时候,除了武校和保安以外,真的是没有去处了。

图|柯荣亮

1 当教练PK做老板

其实我们国家这个行业面临的发展路线和国外差不多,只不过我们发展得更快速一些,以前大大小小的武校,如今经过职业搏击市场爆发后的冲击,生存下来的不多,但市区的拳馆却飞速发展。

前不久国内著名站立格斗教头,曾经是职业拳手的董江涛就感慨过,“如今北京市的搏击俱乐部的分布数量,快赶上沙县小吃了。”而仅仅是在几年前,北京市数得出来的搏击俱乐部,不会超过20家。

如今这个局面,对于大量选手来说,是个好事,起码不打了做个教练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
但是俱乐部经营之困难,绝非平常人所想,一个拳手在俱乐部训练的时候,虽然也跟着俱乐部一起成长,但不真正当家管理,不知道经营的辛苦,每个月的开销、折旧算下来,能维持住基本运转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
中国的搏击市场远没有海外那样成熟,喜欢这个项目的人也才刚刚开始有规模,远远达不到支撑广大俱乐部盈利的程度。

图|董江涛创办的格斗馆

没有固定的赛事就无法培养出好的职业拳手,没有好的职业拳手俱乐部就没有号召力,所以国内一个做得好的俱乐部,基本背后都有很强的资本,或者老板有其他行业来维持——单靠俱乐部本身的收益,远没有健身房来得快。

很多俱乐部往往出现火爆一两年后迅速转淡的情况。

一般有点名气的拳手退役后,都有人愿意投资搞一个俱乐部,甚至在自己还没有退役前就提前布局,但往往操之过急,不仅影响自己的比赛状况,心急的情况下更是连比赛都打不了,因为操持一个俱乐部是很费时费力的。

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,包括克劳斯这个等级的选手,前两年开俱乐部后自己状态一路下滑,直到今年才逐渐找回状态。

更严重的是,所有职业拳手退役后做俱乐部都会犯一个毛病,因为自身对于职业的热爱,所以俱乐部也必须以培养选手为主,而不愿意做业余的市场。

2 做保镖PK当演员

目前国内的情况是职业份额很有限,培养职业选手投入大、回报慢,国内赛事平台不够的情况下,纯职业的俱乐部基本只有亏损一条路,而做业余市场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,更要有灵活的商业思维,这是目前很多拳手不具备的,也是需要学习的。

古时候没有职业拳手,但是练武能成就不少职业,从军退役后的保障是镖局,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特殊的武人阶层,到后来演变为武行。

而如今职业拳手退役后也有一些去了保镖公司、护卫公司。

相对于搏击产业来说,护卫行业的发展要完善得多,近些年成规模的保镖公司越来越多,很多还有海外分支机构,相对于当年的保安,档次提高了太多。职业拳手不需要拿到太好的成绩,只要真正打过几年比赛的,转投保镖护卫行业可以算是现在非常好的一条路,相对于体制内来说,也算最稳定的一条路之一。

很多人会说,拳手打出名了可以去拍戏啊,这其实是个很幼稚的想法。

拍戏所需要的东西和擂台上完全不是一回事,之前成名拳手转行拍电影的也有很多,最终稳定下来的寥寥无几,转行成功率奇低,往往是一两部片以后就没有办法继续走下去。

泰森试过,菲多试过,魔裟斗试过,更早的宾尼试过,现在康李、比斯平这类还算有些固定的类型可以演,更多的拳手基本逐渐沦为路人甲的角色。

那几下子虽然真实,但专业的动作演员只要花心思学习,达到拍戏的效果并不难,不是不可以代替。

所以播求也好、柳海龙也好,拍电影都只是算副业,而不能算主业。

真正当过职业拳手后转行拍电影成功的:

要么是时机特别好,比如泰籍华人卢惠光,赶上了香港电影特别是动作电影大发展的时期,转行成功,从拳手变成职业演员。

要么是本就具备表演天赋,比如巨石强森,但强森参加的WWE不算职业搏击比赛,虽然摔角手都具备很好的格斗能力,也能在MMA赛场上一决雌雄,但强森毕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职业格斗比赛,还无法把他列为职业拳手看待。

总之电影这个行业,可以作为成名拳手的一个辅助,是宣传提升自己价值的手段,毕竟这些年体育励志题材和搏击元素的电影也多了起来,需要职业拳手的地方也多了起来,参与体验一下是可以的,但真要入行,那就是从头清零,从头开始,道路只会比做拳手更加艰苦。

图|王洪祥参演电影

3 当裁判&做解说

其实更多的路子还是在行业本身的范围内,比如赛事上面,裁判就是一例,长期征战擂台的职业拳手对于规则的理解是深刻的,转行做裁判难度并不大,而且如今中国的裁判行业还远没有欧美日本乃至泰国那样的高门槛,需要严格的考试,以及长时间积累。

中国的搏击赛事爆发导致裁判员严重不足,而之前体制内的裁判员对于除散打规则外的比赛适应度明显不够,站立格斗、MMA、以及不同赛事的规则细分,都需要时间适应和学习,很多之前的运动员也纷纷转入裁判这个缺口。

相对来说,裁判的工作还是比较稳定的,赛事多,虽然出场费不高,但是基本每个周末都有大小比赛举行,一个月下来的收入也完全抵得上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了,而且还能长期跟着项目发展而成长,这目前是一条很好的退役安排。

图|宁广友当裁判

而至于赛事解说这块,稳定性并不高,而且门槛低,基本成名的选手都有客串过赛事解说的经历,魔裟斗、须藤元气等都干过解说,拳击界的就更不用说了。

职业拳手做解说固然有其专业性和对比赛的独特理解,但说话是一门艺术,好的解说每个大型赛事也就那么几个,整个行业非常小,而且我们看很多欧美比赛、日韩比赛,即使解说语言听不懂,也不影响我们观看比赛的进度,所以注定了解说这个职业并不是必要存在的。

当然,在本国语言覆盖的地区,解说确实能为赛事增添很多魅力,对格斗项目普及带来很大推动,但可替代性高,很多专门走这条路的人都很难维持自己的岗位不被替代。

而国内的职业拳手目前才刚刚开始面对采访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话,面对镜头不紧张,还谈不上有说话的艺术。所以,把解说当成和拍戏一样,算作能偶尔客串增加曝光率的副业,是最合适的选择。如果不是真的非常擅长,还是谨慎一点。

图|邱建良做解说

4 办赛事&做运营

还有一部分拳手选择的路就更难也更广阔一些,那就是直接参与赛事制作,成立经纪公司,运作拳手和赛事。

当年拳击界的“金童”霍亚就是如此,可谓是华丽转身,后来菲多也运作了自己的M1赛事;

国内则有MMA选手杨建平转型做了自己的拳星时代赛事,邹市明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、赛事公司,更早的还有英雄传说赛事的创始人邹国俊先生,也是职业拳手出身。

这类拳手本身脑子就灵活,从业的时候就细心观察和留意整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,学习每一个环节。当然,也需要好的机会和时机,甚至环境。

直接进入赛事层面的难度很大,不光是资金上,更多的是运作上和协调上,完全是从头再来。

有人投资你,还得有实力,个人的影响力和关系很容易一两场比赛后就透支掉,第三场开始,你不再是大明星,你也不再是朋友,你就是个赛事老板或者经纪人,该受的委屈一样不会少。

你本身虽然变成了行业上游,但你的风险比任何退役拳手都大,这条路可以说是退役后最辉煌也最难走的路,没有之一。

图|“金童”霍亚

其实说了这么多,大家也发觉,只有整个行业本身运作成熟了,每个环节才能创造就业机会。

但目前来看,依附赛事和俱乐部应该是大部分选手会选择的路,毕竟当初选择这个项目更多的是热爱。

所以,一个俱乐部可以做得很立体:

培训,搏击产品代理,加上带职业拳手参赛,这些都是退役拳手可以做的事情,也都能增加收入。

一个好的教练,你的风险远没有老板大,只需要做好专业的事情。

以前没有这么多人学搏击,现在有了,用心做各个阶层段的客户,不仅锻炼你自己的许多能力,也增加了人脉和资源积累。

5 另一条路:做靶师

还有一条路在国内很少有选手关注到,那就是靶师,这个职业在国内算是奇缺。

日本、欧美、泰国都有全职的靶师,而且靶师的位子在拳馆和俱乐部非常重要,专职就是拿靶,其他不负责,他们研究的就是如何让拳手更完美的展现和训练自己的各种技术。

国内这方面虽然很多职业拳手也会拿靶,但基本就是带带一般人,对职业拳手的提升帮助不大,也很少有人会去学这个技术,更多是聘请泰国、欧美的教练来任教,去国外训练也很少会在乎靶师是如何拿靶的,只关心哪个品牌的靶子好卖。

其实靶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,优秀的拳击、泰拳、踢拳靶师都是一个很好的资源,外籍教练有签证等各种问题,费用也不便宜,如果中国籍的选手成为了固定的靶师:

第一,流动性大、不稳定的问题解决了。

再一个,自己的拳馆也有固定的驻场靶师,不用换来换去,拳手还得不断适应。

当然,更好的情况就是靶师多了,各个拳馆自己互换交流,成为自己的市场,不过那是很后面的事情了。

总之靶师这个职业,是很多并没有太出名的拳手退役后可以选择的一条道路,做好了,也是难以替代的。

图|帕奎奥与传奇教练/靶师罗奇

不管怎么说,这一代拳手始终还是幸福的。

他们不像第一代先驱那样看不到头,苦苦坚持。

中国在这个项目上很努力的和国际接轨,并且逐渐影响国际市场,行业也在一步一步成熟。

拳手们除了打好比赛,多努力学习,把焦躁去掉,留心观察,是很容易找到退役后的路子的。

当然,找到了也不是万事大吉,一样会有很多困难要面对,这就是人生。

但是相较于前几代拳手,很多无路可走甚至误入歧途的那些人,这一代的拳手已经幸运太多了,所以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才更重要。

记得曾经多次来中国比赛的泰国迦南隆拳场冠军琛帕克,曾经在采访的时候对媒体说过,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回老家开一个7-11便利店。这是一个很务实也很暖心的想法,他虽然获得过迦南隆冠军,但在泰国这个拳手多如牛毛的国家来说,也只是很普通的一份子。

曾经抡披尼拳场门口也有老冠军在卖小吃,还有的根本就不提当年的事情了,对于他们来说,拳手就是一份职业,曾经的职业而已。

退役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会经历的小事,日本的木村翔一样还在兼职打拳击,为的是理想。

运动员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役,但奋斗的人生永不退役。

    2025年中国体育营销行业研究:社交媒体平台如何重塑1.2亿泛体育用户的消费生态
    1978年世界杯分组(2006世界杯分组表)

    Copyright © 2022 西班牙世界杯|2011年女排世界杯|石家庄舒春世界杯温馨观赛屋|sjzshuchu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