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8日,全国游泳冠军赛男子200米自由泳预赛落幕。31岁的泳坛老将孙杨以第11名的成绩晋级半决赛,但赛后采访中他坦言:“肩膀受伤,今天起来的反应比较大。”短短一句话,将公众的视线再次拉向这位传奇运动员的伤病隐痛。
对孙杨而言,肩伤早已是“老对手”。早在2012年,他就因肩伤在训练中痛苦冰敷;2013年与教练朱志根的冲突中,双方对“训练量是否会加重肩伤”各执一词;2018年亚运会,他更是带着肩腔积水、凌晨治疗的身体硬扛下两枚金牌。这次预赛后,他轻描淡写的回应背后,藏着十余年与伤病的缠斗史。
“还能游,就绝不退”——这是孙杨的倔强,也是中国运动员的缩影。有人说,孙杨的肩伤是“狼来了”的故事。2013年央视曾评价:“肩伤是游泳运动员的职业病,许多人都能克服。”但若翻开他的病历:奥运前打封闭针、肩腔积水、骨面磨损……这些细节足以证明,他的坚持绝非矫情。游泳运动员每一次划臂,肩关节承受的压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倍。孙杨的“两万米日常训练量”,无异于将血肉之躯化作精密仪器,在磨损中榨取毫秒的进步。
更令人心酸的是,伤病背后还有观念的撕裂。2013年,教练朱志根认为“肩伤不影响训练”,孙杨却担忧“练下去职业生涯就毁了”。这种“拼命文化”与“科学训练”的冲突,至今仍是中国体育的痛点。当年轻选手潘展乐、汪顺在预赛中超越前辈时,我们是否该反思:对老将的“榨取式使用”,是否在以牺牲健康为代价?
孙杨的坚持,夹杂着无奈。他曾说:“习惯了十年如一日的生活,只想回到正常轨道。”但商业价值、团队期待、自我证明的欲望,将他牢牢钉在泳道里。2025年春锦赛,他拼命将400米自由泳成绩提升1.64秒,或许正是这种“不服输”让他咬牙顶住半决赛。可观众只看到排名,看不见他赛后蜷缩在理疗床上的身影。
为英雄鼓掌时,别忘了他们也是凡人。傅园慧因肩伤黯然萌生退意,刘翔跟腱断裂后遭全网嘲讽——我们的掌声总偏爱金牌,却对伤痕缺乏共情。孙杨的肩伤加重,恰是一面镜子:照见运动员的孤勇,也照见竞技体育的残酷。
从“天才少年”到“伤病老将”,孙杨的31岁仍在泳池中劈波斩浪。他的肩伤,是荣耀的勋章,也是时代的叩问:当运动员用身体兑换国家荣誉时,我们能否给予更多理解而非苛责?“挺得住”的孙杨还在游,但中国体育该学会的,不仅是培养冠军,更是善待伤痕。
你如何看待运动员带伤参赛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Copyright © 2022 西班牙世界杯|2011年女排世界杯|石家庄舒春世界杯温馨观赛屋|sjzshuchu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